什么叫自我感动式付出
什么叫“自我感动式付出”?说白了就是——只按自己的逻辑去付出,而不管别人受不受。
在这个过程中,当事人会赋以自己的言行一些超脱于言行本身公允价值的伟大意义。他们被自己感动到了,一般也会要求别人也跟着感动。
紧接而来的,便是索取和控制。
其心理活动一般是这样:我为了付出了这么多(虽然这种付出并不是别人需要的),可你居然不领情,那我就要让你尝尝不领情(本质上是“不服从我控制”)的恶果。
这种“自我感动式付出”,现实生活中一抓一大把。
某个处女,跟男人睡了一觉,就自我感动到不行,认为自己把处子之身献给了男人,那个男人就得对她负责一辈子。
可在那个男人看来,两人只不过是你情我愿地做了个爱。
某个生着大病的母亲,不顾儿女的劝告,起个大早给孩子们做早餐。她觉得自己是冒着生命危险为儿女做馒头,可对儿女而言,那真的只是一顿馒头,跟街头某间早餐铺卖的馒头并没有什么不同。
某个男人,历经千辛万苦,花去金钱无数,跑去珠穆朗玛峰,捡回一颗心形石头,送给女友,可对女友而言,这颗石头只是形状奇特一点的石头,变不成值钱的钻石。
这类人往往无法体察到别人的真实需求,只按照自己的逻辑去做事,一旦发现别人居然不按自己的逻辑给出回应,他们的报复欲、破坏力往往很惊人。
当初付出时有多“自我感动”,后期索取不到回报时就有多“自觉受害”。
自始至终,他们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别人只是他们表演感动、复仇的“道具”。
谁招惹上他们,谁痛苦一生。
“过度付出”的目的,其实就是“过度索取”。一个对自己负不起责任的人,每付出一份都只是为了变本加厉地索取。
生活中,最要不得的正是这种“为了你,我付出了...”的悲情心态。
首先,别人是不是需要你的这种付出值得商榷,因为不是每个人给予别人的,都是别人正好想要的。
其次,这种心态表达的不是“付出”,而是名正言顺的“索取”,是赤裸裸的道德绑架。
再次,如果别人对你的付出不领情,你将陷入更深的痛苦。
没必要,也不划算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