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国产爱情片不谈恋爱了
今年情人节档上映了几部爱情片,比如《十年一品温如言》《好想去你的世界爱你》《不要忘记我爱你》。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这三部电影上映首日共斩获超2.6亿元票房,首日排片都达到了20%左右,但是上映次日的排片都呈现断崖式下跌。
截至目前,三部电影豆瓣评分没有一部超过5分,恶评也是铺天盖地。有网友评论道“现在的电影可真有意思,明明可以直接抢钱的,却非要请你看电影”。
这些电影仿佛是为了满足情人节观影刚需而赶工出来的产品。整部影片几乎没有两性关系的探讨,甚至连俗套的爱情故事也没法提现。上映后几个星期,“国产爱情片不会谈恋爱了”的微博话题登上热搜。
青春疼痛文学的风气早已不被电影市场所推崇。“虐恋”“失忆”“癌症”这些词或许十年前是催泪炸弹,但放到现在,观众审美能力已经普遍提升,对于这些过于偶然的情节并不买账。
其实过去几年间,国产爱情片的好评率一直在下降,尽管其高产,但高质量的作品却寥寥无几。
如今的国产爱情片大部分几乎没有明确的主旨和特立独行的风格。拿2021年上映前被大众所期待的《第一炉香》举例,这部改编自张爱玲《沉香屑·第一炉香》的爱情片大咖云集,观众几乎都是冲着演员阵容和原著作者买的票,但上映三天票房不足两千万,最终豆瓣最终评分仅5.0。
影片讲述了女学生葛薇龙被姑妈梁太太利用,与花花公子乔琪乔展开了剪不断、理还乱的爱情拉锯的故事,尽管这是一部冲奖的影片,但即便从艺术层面看,观众似乎也并不满意。
豆瓣评论中有一条是“故事是《第一炉香》,但不是张爱玲的《第一炉香》”。或许电影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赋予作品跨越时代的定义,只是披着张爱玲的情感外衣上演“纯爱”的戏份。
原著中张爱玲用她独特的意象氛围、精巧的叙事文本罗构了一个“机关算尽”的家庭妓院,其中细腻的心理描写和人与人之间无形的情感推拉是电影的视听语言很难精准表现出来的。电影中的女主角葛薇龙没了迫于末代气象的淫靡,成了天真单纯的女大学生,单是人物塑造,就好像没了张爱玲笔下的深度。
许鞍华导演的温情风格在《第一炉香》里或许并不适用,张爱玲所想要表达的爱,是夹杂在无法排遣的苍凉和不问来路的纯粹之间的超现实的爱。原著在那个时代留下了想象空间,许鞍华导演填补了张爱玲的留白,但也分割了张爱玲的爱情观。
而现代的爱情不能只有张爱玲式的现实,还应该有恰到好处的诗意与浪漫,惨到极致的遭遇和过分乌托邦式的爱情都无法赢得观众的。而近些年的国产爱情片往往无法让现实与浪漫和平相处,更无法让艺术与商业平衡前进。
如今的国产爱情片还值得期待吗?
“煲汤式”的内核
早些年的国产爱情片票房和口碑还处在正相关的情况下,2008年的《非诚勿扰》和2011年的《失恋三十三天》等影片均在非大制作前提下拿下了较高的票房和口碑。但从2013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匆匆那年》等怀旧式青春爱情片火了之后,各大电影人似乎找到了票房贡献的主力军,开始扎堆创作满足女性幻想的爱情片。
作品中清一色的“豪门”“高富帅”“灰姑娘与白马王子”,要么让穷小子倒追富家女,要么让霸道总裁爱上我,爱情故事总弥漫着荷尔蒙带来的冲动却又毫无逻辑。
郭敬明《小时代》系列至今都是叫座不叫好的代表,影片中的全员富贵花满足观众情感里物欲,高颜值满足情感里的色欲。他擅长用表面的美或是起伏较大的情绪冲击掩盖思想深度的欠缺。
在随后的几年时间里,同质化的国产爱情片源源不断,“婚外情”“失忆”等情节层出不穷,观众完全可以猜中剧情走向。
2019年的《如影随心》美如画的场景也没有拯救这部电影,相比欧美日韩对于出轨偷情类似谍战片的创作,这部影片很明显过于平静。导演抓住了两性中可塑性极强的元素,但缺少了主人公“移情”的心理曲线和“别恋”的情感基础,给观众只留下了“渣男渣女”的印象。
再者,热火的“男强女弱”式爱情也在被无限发挥。2010年大火的《泡沫之夏》中频出的霸总式发言“你是我的女人”“只有在我这你才可以把头发散下来”。台湾偶像剧擅长打造“灰姑娘”式的爱情,通常男主是个天才型人物,偏偏就喜欢上了傻白甜的女主,两人相爱却又外界因素而落难,最后又重归于好。
好的爱情是共同成长,不是让对方变得更糟糕,也不是等待对方的拯救。回看当年的自己或许被迷的五迷三道,但这种桥段放在二十一世纪独立自强的价值观引导下或许早已落后,继续“物化女性”的创作迎来的自然是网友的不满。
与此同时,成为市场中赚取票房一大利器的“泪点营销”,也逐渐被滥用。2017年的《前任3》中,林佳应承诺吃芒果和孟云扮至尊宝在大街上高喊“林佳我爱你”赚足了观众的眼泪,之后便在各大视频平台播放,一路助攻票房猛涨至19亿。
当创作者本身都不了解自己想创作一个什么样的爱情故事,仅仅只是观众喜欢什么我拍什么,最后导致一篇故事长了好几个头,影片自然就失去了最本真的内核。
就好比如今拍出轨拍不出《花样年华》里的暗流涌动,拍漂泊拍不出《甜蜜蜜》中的惺惺相惜。观众的审美在提高,他们真正希望看到的是两个人在爱情关系里距离的变化和思想的碰撞,在此基础上如果满足俊男靓女花前月下的视觉享受那么再好不过。
《好莱坞报道者》曾对中国电影观众的口味消费习惯做了调查,观众在慢慢降低对爱情片的憧憬,或许想要改变这一现象,电影创作者应该尝试加入观众感兴趣的元素进行提味,又或者选取或浪漫或荒诞的风格诠释不同人的爱情。
去年十二月上映的《爱情神话》倒可以说是近几年最值得推荐的爱情电影之一。这部豆瓣评分8.1的电影打造出了观众久违的世俗空间,以一帮上海男女“老友”为中心,讲述了笑中带泪的爱情友情亲情故事。
《爱情神话》里的女性角色不再是“男权”的附属物,马伊琍饰演的李小姐是一位离异女性,是温和而又理性的职场女性,吴越饰演的蓓蓓是一位对生活有追求的女性,倪虹洁饰演的格洛瑞亚是一个自由奔放潇洒不羁的家庭主妇。
影片并没有以往爱情片的无病呻吟,有的只是不同性格的女人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爱的克制试探愉悦。这部影片中剔除了“爱是全部”的情感观念,用新时代女性的视角展现了“生活里全是爱,但爱不是全部的生活”。
别扭的碰撞
当大部分观众觉得国产爱情片很烂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过瘾,情节不过瘾,演得不过瘾等等。很多国产爱情片卯足了劲想讲出一种有深度有广度的内涵,但却只是因为无关紧要的情节原地打转,最后强行上高度。
2022春节档上映的《四海》拿到了豆瓣5.5分,观众似乎大失所望。电影讲述了一群人名扬四海还是四海为家的故事,主人公阿耀从缺乏亲情友情爱情,到近乎得到这三者,再到失去这三者,他的孤独从未消失过。
“如何过一生?”一直是韩寒在作品中重复提到的问题,“宿命”在他的电影里往往是重要元素。韩寒的作品本质上极具西方理想主义色彩,期待着一个和谐的社会能够容纳所有荒诞的理由,但观众的诉求是希望站在地上看故事,最好还是有始有终。
对于中国来说,两性关系长期处在隐晦的范畴里,“爱情”的存在往往依附于社会关系、社会环境,而并非处于自然发生的前提下,如今影视行业的掌勺人普遍接受的是西方电影理论熏陶,他们往往不清楚国人想要看的是什么样的爱情片。稍有不慎就像一颗躁动的心硬要安到与世无争的皮下,结果则成了不伦不类,国人看不出浪漫,西方人看不出特色。想拍的不能播,播出的没新意,这也是国产爱情片难出佳作的原因。
李安导演的《喜宴》里曾提及过这个话题,在婚礼一片狼藉的时候,李安导演自己出镜说了那句“你正见识到五千年性压抑的结果”,一语道出了国产爱情片对于“爱”的隐晦表达。
我们的文化形态与西方有着很大出入,“自我”的观念是东西方在情感上最大的不同。2014年由谢霆锋和高圆圆领衔主演的《一生一世》汲取了西方个人化的自由爱情理念,男女主角爱情跨越了世纪,从两小无猜到情窦初开,真挚的演绎了一段大时代下普通人的爱情史诗。
但遗憾的是,影片中深刻打出了“爱就是一生一世”的观念,就在观众期待着经历挫折后热烈而又真挚的爱时,结尾处女主角安然一句“这就是命,我们注定无法在一起”直接打回现实,“宿命”成了影片强行遗憾的缘由。分崩离析的内涵让观众不解,就好像壮汉的头配了个娇弱的身子,怎么看怎么别扭。
2010年上映的美国爱情片《怦然心动》如今余温尚存,影片描述了青春期中男孩女孩之间的有趣战争。这是一个简单直接的故事,虽然是未成年的爱情但是在父母的正确引导下简单美好。
国产爱情片会下意识回避青春期的春心萌动,不敢大胆拍,剩下的就只是考试,嬉戏打闹,再加上面对早恋家长老师或社会言论的遏制这些情节,夸张的负能量较多,经没经历青春爱情的人都沉默了。
2014年的《匆匆那年》评论两极分化,更有网友戏称这是“致我们终将堕胎的青春”。导演或许并不理解回忆青春爱情为什么会伤感,伤感的是遗憾,是现在无法拥有的冲动,而不是谁比谁更惨,观众想看的是属于青春一方天地的美好。
或许国产爱情片该开放思维,创造一段自由浪漫,让人铭心刻骨的爱情。就像《泰坦尼克号》在自由下完美而残缺的爱情故事,影片所表现的爱情,没有贫富差距限制,看重一见钟情,这种奔放而又浪漫的爱情具有放之全球而皆准的爱情普世价值。
如今大部分国产爱情片就像无源之水,观众在生理心理上均无法获得情感价值体验。影片中产生不了最贴近生活的“爱”,又如何能让观众产生共鸣呢?观众想看的是自我审视被“爱”的价值,而不是通过外界去验证自己值得被爱。